點擊圖片觀看互動H5
封面新聞訊(記者 楊濤 攝影報道)要說翻譯得“信達雅”,古路村的名字應(yīng)該算一個。古路村本應(yīng)叫“咕嚕村”的,因為峽谷的風把石頭吹到大渡河里,發(fā)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。從咕嚕到古路,聲音變了,還多出了一條“路”。古路村和路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。
位于大渡河大峽谷腹地的古路村
古路村位于四川省漢源縣永利鄉(xiāng)的峭壁上,村子下就是奔流的大渡河。古路村人說,他們的祖先是為了躲避戰(zhàn)亂才到這高山上來居住的。
曾經(jīng)護衛(wèi)過他們的艱險,成了發(fā)展之路上的難。
2016年,古路村村民從騾馬道上山。
2005年,記者第一次爬上古路村。不通電,不通公路,沒有手機信號,好在懸崖上開鑿的路通了不久,村民們再也不用攀著藤條鋼梯出行。離開的時候,村里的孩子們送記者到村口。問他們最大愿望,竟是下山看一眼成昆鐵路上呼嘯而過的火車。
2016年后,安裝護欄后的騾馬道,讓村民出行更安全。
從2005年到2020年,記者多次回到古路村,看到、聽到古路村的變化。10多年來,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(guān)心下,古路村人實現(xiàn)了從木梯到鋼梯,再到騾馬道、瀝青路和索道的多樣化出行;他們告別茅草屋搬進新磚瓦房;他們不再“靠天吃水”,實現(xiàn)防凍管網(wǎng)通到每家每戶,一年四季用水不愁;他們用上放心電,娃娃晚上寫作業(yè)不再擔心兩眼一抹黑;他們擁有智能通信設(shè)備,和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;他們開起了農(nóng)家樂,老臘肉和豆花飯成了游客的最愛……
2018年,古路村第一條公路建成,村民出行更方便。(上圖攝于2005年,下圖攝于2020年)
2014年脫貧攻堅開始后,古路村精準識別貧困戶46戶181人,貧困發(fā)生率43%,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僅 2140元,成了漢源縣63個貧困村之一。
2018年,古路村首條公路建成,拉近了村民和外界的距離。
2018年,全村人均純收入達9360 元,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4260元,完成了“貧困村”退出任務(wù)。
2018年,索道建成運行,村民出行更方便。
從懸崖絕壁到索道飛渡,古路村因“路”得名,因“路”貧困,因“路”而發(fā)展。2020年7月的一天,透過纜車的玻璃,云霧繚繞中的騾馬道若隱若現(xiàn),3分鐘后,游客就踏上通往古路村的瀝青路。這不只是古路村一個村莊的路,也是全國千千萬萬個村莊,脫貧奔小康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