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
我們總會驚異于土地及其之上的人民,擁有無比頑強的生命力,尤其是在王家壩。
去年7月20日,被稱為“千里淮河第一閘”的王家壩閘第16次開閘蓄洪。滔滔洪水中,王家壩精神再次得以印證,也被賦予新的內(nèi)涵。
洪水尚未退盡時,我們就匆匆趕赴王家壩。站上田埂,如果不是樹干高處的水痕還沒消散,很難想象數(shù)日前這里還是汪洋一片。洪水見證了蒙洼人的自強不息,幾乎聽不到一句抱怨,偶爾還從田間傳來陣陣歡歌。
光明日報記者丁一鳴正在采訪王今桂。資料照片
蒙洼種養(yǎng)大戶任超令我們印象深刻。蓄洪前,他在3年前投下的魚苗已經(jīng)長成了全鎮(zhèn)“最肥最大的”。蓄洪后,所有心血都被洪水卷走,損失高達百萬元。夕陽下,這個皖北漢子望著水面,只說了一句“接著干!”在蒙洼,悲壯總與希望同在。
草莓棚里,張云何災(zāi)后補種的草莓,將為他帶去10多萬元的收入;張配燕一針一線縫著筆袋,她的手要再快些,多給孩子掙點零食錢;楊春明計劃做一個大床板,給快要回家的兒子兒媳用,從七尺一間的小破屋搬進寬敞明亮的安置房,陽光從此大大方方地照了進來。
還有王今桂,總書記到過他家,他“手舞足蹈”地回憶起總書記來到家里做客的場景,難掩激動。去年蓄洪后,王今桂的4畝芝麻地每畝得到了1300元補償,后來補種的蘿卜又賣了好價錢。春節(jié)前,“老王農(nóng)莊”悄悄掛牌,他預(yù)備著新年里鬧個“大動靜”。
“感恩黨!”說這話時,王今桂的眼里洋溢著動人的光。是黨的好政策,也只有黨的好政策,能幫他拔掉窮根,重拾希望。
淮河干流王家壩至臨淮崗段行洪區(qū)調(diào)整及河道整治工程也在火熱建設(shè)中,淮河治理即將增添新的“利器”,“節(jié)水優(yōu)先、空間均衡、系統(tǒng)治理、兩手發(fā)力”的治水思路得到進一步貫徹落實。
“你看!橋下的油菜多美?!彪x開王家壩,車輛疾駛在中崗大橋上,阜南縣委書記崔黎指向窗外說道。河灘被金黃鋪滿,似乎正向著天際無邊地暈染。
我們盤算著開春后再來,看一茬茬麥苗長大,看更多村民搬離莊臺住進安置房,一定還有更多令人欣喜的變化。
這個世界總在變化,然而有一些東西從未改變。王家壩,這座奉獻者的豐碑,60多年來一直是這樣,筆直堅挺地矗立在那里。蒙洼人,無論歷經(jīng)多少磨難,總是最先起身,成為這片土地最壯闊的剪影。
《光明日報》( 2021年02月27日04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