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日報記者 許蓓蓓
“再臟再臭的工作,總是要人來做。”近日,在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(shè)部“學思想 建新功”先進事跡報告會上,劉學義分享自己12年清掏生涯的真切感悟,一串串樸實的語言,一個個動人的故事,感染著現(xiàn)場每一個人。
在城市公共廁所或樓房周邊的窨井下,都有化糞池需要定期清理,否則臭味溢出,會影響周邊居民生活。雖然如今掏糞工具已經(jīng)機械化,掏糞工不用再挑著糞桶走街串巷,但人工作業(yè)依然必不可少。1980年出生的劉學義,曾是廬陽區(qū)城管局環(huán)衛(wèi)管理中心的垃圾清運工。從2011年開始,他被調(diào)整到清掏化糞池的崗位上。
用鐵鉤鉤開化糞池的蓋子,從吸糞車上拖下一根碗口粗的塑膠管,慢慢地送入化糞池中,再用長柄糞勺清理……瞬間,一股難以形容的濃烈臭味撲面而來,熏得路過的行人直掩口鼻,趕緊“逃離”。而這樣的工作,劉學義一干就是10多年?!斑@個‘有味道’的工作,我早就適應(yīng)了?!眲W義笑著說。
一開始,劉學義也曾打過“退堂鼓”,改變他的是他的師傅——老環(huán)衛(wèi)工作者吳電生。2011年夏季,剛剛30歲出頭的劉學義來到新崗位上,第一次出任務(wù),是去清掏一個老舊小區(qū)的化糞池。雖然早有心理準備,但當把化糞池蓋子打開的那一刻,劉學義當場就吐了,整整吐了3回。吐完之后,他向吳師傅訴苦,表示接受不了這份工作。
吳師傅并沒有多說,只淡淡地說了一句:“我們這一行雖然臟、臭、累,但你不干,我不干,大家都不干,城市會變成什么樣子呢?”這句樸實的話深深觸動了劉學義,在接下來的日子里,每當他感到苦和累,或有抵觸情緒的時候,師傅總是一次次地給他安慰和鼓勵。慢慢地,劉學義不再抱怨,并越來越認識到這份職業(yè)的意義和重要性。
廬陽區(qū)地處合肥老城中心,人口稠密,公廁眾多。為了保障市民能正常使用公廁,劉學義每天都開著糞車在95座直管公廁間穿梭。哪座公廁設(shè)施老舊、哪座公廁小毛病多……他的心里都有一本“明白賬”。因為工作量大,劉學義經(jīng)常加班,特別是在雙休日和節(jié)假日。
工作中,幾十斤重、帶著糞水的吸糞管,劉學義常常一背就是半個多小時,有的時候雙腿受不了,就直接跪在地上。除了臭和累,化糞池中還有沼氣,令人頭暈?zāi)X漲不說,如果通風條件不好還可能引起爆炸事故。為此,每次清掏前,他和同事需要用鼓風機對化糞池內(nèi)部進行通風換氣,并用專業(yè)設(shè)備檢測是否含有有毒氣體,然后才能穿好防護服、戴好防毒面具下井。
“我們所做的每一次清掏工作給市民群眾帶來了便利、給城市運行發(fā)揮了作用,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平凡之中的不平凡?!睅е鴮ぷ鞯臒釔酆途次罚瑒W義接過前輩的“接力棒”,利用閑暇時間,帶領(lǐng)工友們免費幫助轄區(qū)居民清掏下水管道。8年間,劉學義和工友們的“愛心暢通小組”累計為群眾免費清掏下水管道、疏通廁所上千次,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。
(載2月1日《安徽日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