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網記者 張漫子
一到假期,大量“xx暑假最可怕”的視頻、文章就占領各大社交媒體平臺。本是無憂無慮的快樂暑假,怎么就可怕了?
配上氛圍緊張的背景音樂,一些所謂“資深人士”在短視頻、營銷號里“情真意切”地提醒家長,“暑假不規(guī)劃,開學差距大”“不怕同學是學霸,就怕學霸過暑假”……視頻下方的鏈接里顯示,相關資料、課程已售出上萬套。
以“關愛”之名、行“恐嚇營銷”之實,販賣焦慮實為帶貨、賣課,成為一些個人和商家屢試不爽的“生意經”。
據第三方機構數據,2022年抖音教育創(chuàng)作者整體規(guī)模增幅超90%,持續(xù)高速增長。一些所謂的“牛娃”家長紛紛運營自媒體賬號,現(xiàn)身說法,鼓吹教育成功學。還有不少自稱“高考狀元”“985名?!碑厴I(yè)的家長,看似分享升學政策、教育理念,實則“帶貨”繪本、玩具等。
自媒體、營銷號慣于一切向流量看,散播驚悚命題,炮制吸睛觀點,在互聯(lián)網掀起一波波“焦慮浪潮”。家長們對這些“焦慮刺客”顯然還沒建立起“免疫”。
一方面,這些“恐嚇營銷”本身就是商家為家長量身定制的營銷手段。他們在家長群體中制造“你不讓我輔導你的孩子,我們就輔導你孩子的競爭對手”的恐慌,精準戳中家長痛點。加上平臺推送、算法推薦,撲面而來的渲染很容易讓家長產生一種“錯覺”:再不補習,孩子就要“廢掉”了。對孩子未來的焦慮,疊加對自己失責的恐懼,有多少人能不上頭、不迷糊?
另一方面,“恐嚇營銷”的確有發(fā)揮效力的“土壤”。我們看到,對教育觀、成才觀的歪曲仍普遍存在。為什么將教育比作賽跑,教育分什么輸和贏,面對鋪天蓋地的煽動,家長們往往很難獨立思考、保持理性。
既然知道前面是“坑”,當然不能再被那些刻意制造的“焦慮”牽著鼻子走。
營銷套路,得治理!
對此,教育部曾給出明確回復:指導各地清理打著“名校父母”旗號制造教育焦慮的行為,對編造虛假信息、渲染升學焦慮等惡意炒作行為堅持露頭就打、重拳出擊。
認知偏差,要修正!
被焦慮困住的家長,不妨嘗試轉換視角。社會是個大課堂,有字之書要讀,無字之書也要讀。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節(jié)奏都應當被尊重。少一些焦慮攀比,多一些淡定從容,少關注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多欣賞和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孩子,也許能收獲更多。
成才渠道,需拓寬!
一個成熟的社會對人才的評價標準是多維的,在求學階段的人才評價也不應單一。不要讓“刷題比分數”成為“華山一條路”,社會和家長都應創(chuàng)造條件,鼓勵孩子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路,成長為一個大寫的“人”。